原理: 利用微孔膜(孔径约 0.001-0.1 微米),以压力差为推动力,主要筛分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、胶体、细菌、病毒、大分子有机物(分子量 > 1,000 - 100,000 道尔顿)。保留水中的盐分和小分子。
优点:
低压节能: 操作压力低(1-10 bar),能耗显著低于 NF 和 RO。
高通量: 单位膜面积产水速率高,处理效率出色。
温和分离: 对水质影响小,保留有益矿物质。
抗污染性较强: 相对较大的孔径不易被小分子盐类结垢堵塞。
缺点:
去除范围有限: 无法有效去除溶解性盐类、小分子有机物(如农药)、硬度离子(钙、镁)、色素等。
产品水纯度受限: 产水电导率基本与原水相近。
典型应用: 饮用水预处理(除浊、除菌)、RO/NF 的前处理保护、废水深度处理回用、食品/制药行业分离澄清。
原理: 孔径介于 UF 和 RO 之间(约 0.001 微米),具有轻微荷电性。在压力驱动(5-20 bar)下,通过筛分和电荷(道南效应)双重作用,能高效截留二价及以上离子(如 Ca²⁺, Mg²⁺, SO₄²⁻)、小分子有机物(分子量 200-1000 道尔顿)、色素、部分病毒。对单价离子(Na⁺, Cl⁻)截留率较低。
优点:
选择性分离: 精准去除二价盐和硬度(软化),保留部分单价盐,特别适合特定水质处理。
适度脱盐: 去除部分溶解盐,提升水质。
去除有机物: 对农药、内分泌干扰物等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优于 UF。
能耗低于 RO: 操作压力通常低于 RO。
缺点:
无法完全脱盐: 产水含盐量高于 RO,不能用于制备高纯水。
压力与能耗居中: 高于 UF,低于 RO。
膜污染管理: 对进水水质有一定要求,需关注结垢和有机物污染。
典型应用: 饮用水深度处理(软化、去除有机物)、苦咸水淡化、工业废水回用(尤其含高价离子废水)、食品/制药行业物料分离与浓缩。
原理: 采用致密无孔膜(孔径 < 0.001 微米),在高压(15-80 bar)驱动下,仅允许水分子通过,几乎完全截留所有溶解盐(> 99%)、离子、有机物(分子量 > 100 道尔顿)、微生物、胶体等。
优点:
极致净化: 脱盐率和污染物去除率最高,产水纯度接近纯水(电导率极低)。
广谱去除: 几乎能去除所有类型的溶解性污染物。
缺点:
高压高能耗: 操作压力最高,能耗是三种技术中最高的。
低回收率: 单级系统回收率受限(通常 50%-75%),产生较多浓水需妥善处理。
严格预处理: 对进水水质要求极为苛刻(需经 UF 或 MF 等严格保护),极易发生结垢、有机物和胶体污染。
去矿物质化: 几乎去除所有离子,长期饮用需考虑矿化问题。
典型应用: 海水/苦咸水淡化制饮用水、超纯水制备(电子/医药)、高纯锅炉补给水、废水深度处理回用(“零排放”系统的核心)、食品饮料浓缩。
特性 | 超滤 (UF) | 纳滤 (NF) | 反渗透 (RO) |
---|---|---|---|
核心功能 | 除浊除菌,保留盐分 | 软化,选择性去除有机物/二价盐 | 极致脱盐,深度净化 |
孔径/截留 | 大分子、胶体、微生物 | 二价离子、小分子有机物 | 几乎全部溶解物 |
操作压力 | 低 (1-10 bar) | 中 (5-20 bar) | 高 (15-80 bar) |
能耗 | 最低 | 中等 | 最高 |
脱盐率 | 极低 | 中等 (主要二价盐) | 极高 (>99%) |
预处理要求 | 相对宽松 | 中等 | 极其严格 |
浓水问题 | 较小 | 中等 | 显著 |
产水纯度 | 接近原水 | 优于UF,含部分单价盐 | 接近纯水 |
超滤、纳滤、反渗透并非简单的优劣排序,而是针对不同水质目标和应用场景的利器:
追求基础物理净化与微生物安全,选择超滤,节能高效;
需要软化水质、选择性去除污染物并保留部分矿物质,纳滤是最佳选择;
要求极致脱盐、制备高纯水或淡化海水,反渗透不可替代。
INDUSTRY NEWS 查看全部行业动态 >